當「閱讀」遇見「作文」
        天下雜誌童書出版總編輯何琦瑜

 暑假期間,天下雜誌 「作家的閱讀課」仍在各地圖書館巡迴講演著。我常遇到家長詢問,他的孩子很愛閱讀,但是讀了那麼多課外書之後,作文和口語表達能力,卻沒有「與日俱增」。家長焦慮的問:該怎麼辦?
 也是最近,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為弱勢的孩子寫數學和英文教科書,很多人問他,既然李教授很會寫書,是否也能針對孩子們的寫作能力,寫一本「作文教科書」?李教授的回答是,學好作文之道無他,唯有多閱讀而已。

 我非常同意李教授的說法,也很了解家長們的擔憂。我個人非常反對「補習作文」,因為作文的源頭,其實是思想。不論是口語表達或文字書寫,重要的是「你有什麼想要告訴別人的、與別人分享的觀點」,如果你不常思考,對萬事萬物沒有好奇心和觀察力,不論你多麼了解各種作文的技法,不論你認識多少「修辭」,你都會面臨到「沒什麼好寫」、「不知道該寫什麼」的窘境。

 閱讀當然是思考最重要的養分。但是要等到開花結果,卻是漫長的過程。作為家長,我們也必須了解,不是每個孩子都能當作家、演講家,所謂「考作文」或「會不會作文」,背後的意涵不是要考出「小作家」,而是希望孩子未來能夠透過適當的文字語言,表達所思所想。畢竟溝通能力是未來所有工作的「基本需求」。

 創作超過三十本書的作家張友漁,醞釀了八年時間,寫出了以原住民文化為本的奇幻小說 「小頭目優瑪系列」 。很多人好奇他怎麼有這麼多故事的靈感,怎麼能創造出那麼豐富的虛擬世界。張友漁的回答是,閱讀,閱讀書,也閱讀生活。

 張友漁鼓勵家長多帶孩子去「觀察」。生活中萬事萬物都可以成為「閱讀」的對象:聽老人家講話、試著體會自己和別人的心情、看四季景觀的變化…,給孩子機會,讓他描繪出自己的觀察。而閱讀小說和散文,閱讀好的故事文本,可以讓孩子從中擷取、學習作家們如何「描繪」、如何「比喻」內在的情感,與外在的變化。

 如果你的孩子,短期內沒有因為閱讀而「有效」改善寫作和表達能力。不要著急,他或許只是還沒開竅,還沒有累積足夠的養分,或許是還沒有遇到自己很想訴說的主題。知名兒童文學作家法蘭西斯.沙耶曾經寫過這麼一段話,鼓勵閱讀和念讀的孩子們,也以此與心焦的家長共勉。他說:「這一切,總是需要投資許多時間的。然而,絕對不會有任何其他的投資,或者其他領域的學習,能夠有相同的影響力…。」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EER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